“拓展领域 贴近社会”案例
案例名称:《生命教育 “救”在身边 推广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健康素养》
案例主体: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中心
案例内容:
一、案例背景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之一;并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工作指引,通过走出医院、走进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健康教育服务,发挥大型医疗机构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和带动作用,通过医疗护理建立联合培训团队、开展城镇居民生命教育,推广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来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养包括六类健康问题,其中的安全与急救素养关乎常见的现场急救及逃生技能,能够指导居民在灾难、事故、伤害、疾病面前开展自救与互救。
当前,我国公众培训体系不够完善,每100名旁观者中,仅有1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实施现场救护,公共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率低,心肺复苏培训率及实施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30%-80%),遂现场施救率低。而在伤病员突发疾病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十分关键。心脏骤停的患者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复正常呼吸功能,经调查可知,患者在心脏骤停10min后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0,只要能够提前1min开展心肺复苏就能够将抢救成功率提升10%。因此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非常重要的,能够极大地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心脏骤停对于患者健康的危害。
气道异物阻塞是指异物误吸进入呼吸道而导致气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重型患者可窒息而死亡。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抢救措施是以海姆立克急救法为基础的一系列冲击法。此海姆立克急救法也成了无数医学教材上标准的急救方法之一,该法又被称为生命的拥抱。
随着健康中国践行不断深入实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最快、最好、最高的效率挽救生命已是时代对急救的要求。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态度来认清现实,用务实的作为来破解“拓展领域 贴近社会”实施难题,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因此培养全民急救意识,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操作技能刻不容缓。医院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救死扶伤的圣地,有优势、有能力承担公众急救培训工作,协助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
二、行动方案
1.发现问题
(1)调查:以在日常出诊救护、急诊中心日常救治患者及来院就诊的一般人群为调查样本,调查内容为“应急救援知识现状”展开调查。
(2)调查内容:发放纸质问卷,问卷通过自主设计,主要包括5个方面:
0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02、生活中有无接触急救知识培训、学习心肺复苏急海姆立克急救兴趣程度;03、会不会帮助陌生人、后顾之忧;04、提高成功率的关键、什么情况使用心肺复苏、如何判断有无心脏骤停、如何判断成年人有无自主呼吸、按压正确部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人工呼吸持续时间、按压和吹气比率、如何判断有效效果;05、发生呼吸道梗阻时,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手法要点、自救要点、婴幼儿救助黄金时间、特殊人群(孕妇、婴幼儿)手法要点;06、对触电急救、煤气中毒急救、止血处理及火灾逃生知识掌握情况。
(3)调查分析:
2023年3月1日—2023年4月30日,发放问卷300份,填写完整的有效问卷241份,回收问卷率80.3%。
(4)结果:
4.1调查人群对触电急救、煤气中毒急救、止血处理及火灾逃生知识掌握较好。
4.2现场救护知识,超过调查总数近2/3不会实施具体救护。在心肺复苏中按压正确部位及按压频率知识为最广泛的不知晓;对于呼吸道梗塞急救更是无人知晓。
4.3如何判定何为“是否遇到紧急抢救的场合”时,成为第一救助者实施救助时最主要的困扰。
4.4通过关注引发急救可能出现的热点疾病及意外事件进行回溯原因。
综上所述,急救技能的全民普及率较低,心肺复苏实践与期望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调查结果与我国大样本统计数据一致。因此,对各行各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提升心肺复苏和紧急解除呼吸道梗塞技能普及率,实施高质量急救操作是提高患者救治率的关键。
2.制定培训计划
(1)利用“国家急救日”“世界急救日”“世界红十字日”以及各种宣传日等宣传契机,制作科普宣传册和短视频。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
(2)利用文献检索:以文献的关键词作为节点,绘制出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培培训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其中:心肺复苏、培训、学生、急救和护士是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关键词,此外,技能培训、急救知识、教学、影响因素、效果等关键词也是研究热点词汇,涉及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培训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
(3)确定培训模式:首先利用文献检索,对于培训热点模式进行搜索,主要有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法、救命密码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结合开展对象为城镇居民接受程度,在培训中应注重实践能力、通过改良教学示范、制作幻灯片课件方法提升培训整体培训效果、注重现场复训指导环节。
(4)确定受众人群:以年龄段划分,以学生、老人、适龄职业人员分为3类人群。同时,以养老机构、学校、幼儿园、企业为健康教育培训场所。
(5)确定培训时机:结合天气、场所、人员流动、培训效果推演等情况选择适宜时机,保证培训的效果。
(6)设立“急诊先锋LNSY”公众微信号,适时推出有关急救知识,推出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示范演示视频。方便广大群众复习和观看,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对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的普及和巩固起到积极的效果。
三、成果展示
2023年5月至今累计进行科普教育9次,受众人群累计1200余人。通过培训后发放纸质问卷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及评价。发放调查纸质问卷1000份,占培训总人数的80.3%,填写完整的有效调查问卷886份,有效回收率88.6%。
1.急救知识提升:通过培训,广大群众加深了对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理解。他们学会了确定突发状况并迅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2.技能训练:培训过程中,广大群众接受了实际的急救技能训练。他们学会了正确的按压手法、呼吸救助技巧。
3.团队合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广大群众通过模拟情景训练,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合作。他们懂得了在急救过程中相互配合,确保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急救措施。
4. 应急反应能力:经过培训,广大群众提高了对急救情况的应对能力。他们学会了迅速判断紧急状况,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生命。
5.安全意识强化:在培训中,广大群众重点学习了急救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他们明白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并始终牢记安全操作规程。
6.通过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使得广大群众在应对紧急状况时将更加游刃有余。具备了必要的急救技能和知识,能够以高水平和专业态度来处理突发事件,并为每一个需要急救的人提供救助。
四、总结
本着高效率、低成本的考虑,采用医护合作建立科普团队方式,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科普教育,帮助广大群众掌握自救互救的能力,共同承担守护居民的任务。推广急救技术,不仅是为了能够在危急时刻有所帮助,还为了将急救知识的普及转化为一场以人人传递急救技能为链接的全民运动。
作为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将急救相关的知识、理念、技能与亲人、朋友、同学分享、传播,让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遍布人间,为家庭减少伤害,为社会减轻伤残。引导公众树立急救意识,提升公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真正做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推动形成“会救、敢救、能救”的社会新风尚,为实现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鼓励传播急救知识、分享急救理念,实现以护理延伸形式为依托,完成心肺复苏法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普及工作,努力做好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科普培训,为迎接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