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区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人员专业照护能力现状调研、培训方案构建及实践
审核人:辽宁省护理学会 审核日期:2024-12-14 12:04:58



“拓展领域 贴近社会”案例


案例名称:丹东市区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人员专业照护能力现状调研、培训方案构建及实践

申报主体:丹东市第一医院护理部

案例内容: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医养机构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目的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丹东市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高约29%,需要长期照料、康复促进、医疗护理等服务的老年人可达6万人。与此同时,丹东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为此,丹东市第一医院护理部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人员的专业能力现状,构建全面、系统的培训方案,提升照护质量,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贴心的照护服务。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丹东市10家具有代表性的医养结合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医院养老院、社区养老院等各类医养机构,以确保调研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调研的10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的照护人员、康养老人和机构管理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

问卷调查方面,根据《医院护理员培训指导手册》(中华护理学会编),《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近年医养机构对养老护理员培训反馈,自行设计照护人员及康养老人的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访谈调查方面,与机构负责人具体、深入交流医养机构性质、区域、运营模式、规模、床位数量、组织架构清晰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等基本情况、养老服务机构照护人员基本情况、培训情况与培训需求、对“以人为本”的照护理念的理解等内容。

二、调研结果

(一)医养机构调研结果

首先,本研究了解了各家医养机构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医养机构以民营为主,规模中等且床位使用率较高,组织架构较为完善,同时能够享受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支持。

从机构性质来看,丹东市主要医养结合机构大多数为非营利机构,有7家,剩余3家为营利机构。从区域来看,振兴区医养结合机构最为集中,共有6家,其他区域各有1-2家。从运营模式来看,民办医养机构是主流,其中仅有1家为公办,1家为公办民营,剩余8家全部为民营。

从床位数量来看,半数机构床位数在100至200床之间,但也有3家床位数量较少,在50至100床之间,1家拥有200至300床,1家拥有300至500床。从床位使用率来看,整体上使用率较高,其中4家使用率在90%以上,4家使用率在50%至90%之间,2家使用率低于50%。

从组织架构清晰程度来看,8家医养机构具有清晰的组织架构以及明确的职能分工和汇报路径。从各岗位从业人数来看,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照护人员有18.1人,医生有4.9人,护士有6.2人,社工有1.1人,行政管理人员为5人,营销客服人员为1.5人,心理咨询师为0.5人,康复师为2.5人,厨房工作人员为4.7人,营养师为0.7人,保安为1.7人,保洁、洗涤人员为4.6人。

从政策支持力度来看,7家享有医养结合支持政策,5家享有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5家享有财政补贴政策,1家享有民间资本、金融贷款通道。

其次,本研究调查了医养机构的照护情况。总结来说,医养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较为全面,但照护人员和康养老人的占比较低,人员稳定性较好,照护人员平均每日工作时长较长。

从照护人员提供的服务来看,服务项目包括送餐、日常照料、老年护理、协助医疗护理、陪同就医、康复服务、居家服务、安全保护、休闲娱乐陪伴、环境卫生、洗涤以及委托服务等。

从照护人员与老人的照护比来看,5家比例在1:6,2家在1:8及以上,2家在1:5,1家配比最高,为1:4。从照护人员稳定性来看,大多数医养机构较为稳定,但不同机构之间差异较大。其中,1家非常稳定,6家医养机构基本稳定;2家不太稳定,近年来不断有员工离职,导致用人紧张,但机构尚能正常运营;1家很不稳定,经常发生员工离职,已经影响到日常运营。具体到离职原因,主要包括年龄偏大、同行业跳槽、社会地位较低或个人原因等。

此外,多数医养机构照护人员平均每日工作时长为12小时及以上,多数养老服务机构照护人员平均基本工资水平在3000至4000元之间,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员工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平均从业年限情况在1年至5年之间。从照护人员培训情况来看,半数养老服务机构照护人员持职业资格证比例在20%以下,仅有1家超过60%。

(二)照护人员调研结果

首先,本研究梳理了照护人员的基本情况。照护人员以女性为主,年龄较大,学历较低,工作年限较短,虽然多数参与过培训,但持有职业技能认定证书的照护人员比例较低。具体来说,从性别来看,全部为女性,占100%(100/100);年龄在45岁至54岁居多,占66%(66/100),平均年龄52.13岁;学历以初中为主,占72%(72/100)。从工作年限和资格来看,从事照护工作年限为1 年~5 年居多,占53%(53/100);上岗前,没有参加过岗前培训的占比较大,为31%(31/100);从事照护工作期间,参加过培训的人数占比为76%(76/100);没有职业技能认定证书的照护人员为67%(67/100)。

随后,本研究从能力自评、知识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三方面来调查照护人员的照护技能。总结来看,照护人员在不同维度的照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所差异,考核水平距离自评水平仍有差距,反映出开展相关培训活动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在能力自评方面,几乎所有照护人员都自评能熟练掌握或基本掌握生活照料能力、老年护理服务技能、沟通技巧和职业规范,但较大比例的照护人员不掌握协助医疗护理服务以及康复服务技能。

第二,在理论知识考核方面,覆盖护理职业认知、护理员职业防护、患者清洁照护、患者饮食与排泄照护、患者常见症状的识别、患者安全隐患的认知与防范、患者照护用品的应用、老年心理照护、协助医疗服务、安宁疗护等方面。平均正确率占比最高的是饮食与排泄照护部分的知识,占 78.5%(314/400),正确率最低的是护理员职业防护部分的知识,占 40.7%(122/300)。

第三,在操作技能考核方面,覆盖照护人员清洁消毒、患者饮食照护、患者咳痰照护、患者安全隐患的认知与防范和患者照护用品的应用五个方面。患者照护用品的应用正确率最高,正确率为71.4%(714/1000),患者饮食照护的正确率最低,为 41.7%(417/1000)。在培训需求方面,有 82%(82/100)的照护人员有培训的需求,有54%(54/100)的照护人员认为岗前培训时间应为1周。最希望培训的方式为技能操作,有90人选择。有57%的人选择按资质要求分等级培训,发等级证书。

(三)康养老人的调研结果

首先,本研究关注康养老人的基本资料。整体来看,康养老人性别分布较为均衡,年龄较大,失能状态分布较为均衡。具体而言,康养老人的人数共计60名,其中女性32人(53.33%),男性28人(46.67%);年龄61岁~70岁9名(15%),71岁~80岁29名(48.33%),81岁~90岁20名(33.33%),91岁~100岁2名(3.34%);老人失能状态分为轻、中、重度,各有20人,占比均为33.33%。

另一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康养老人对照护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照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服务态度、居住环境、送餐、套餐质量、生活照料、老年护理服务、协助医疗护理服务、康复服务、健康保健、陪同就医等11个方面的评价情况,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和不满意4个等级评定。在满意度方面,60名入住老人对照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非常满意的人数最多,为41人;对协助医疗护理服务不满意的人数最多,为17人。

(四)机构负责人的调研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机构负责人的组织培训情况与培训需求。

首先,从培训形式来看,所有医养机构内部都会自行设计并开展培训与经验分享,多数(7/10)医养机构会组织照护人员参与政府购买或要求参与的培训,多数(6/10)医养机构照护人员每年约参与1至2次外部培训(政府购买组织的培训或聘请外部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从培训频率来说,多数(6/10)医养机构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培训,3 家医养机构会每月组织培训。从培训需求来看,多数(7/10)医养机构负责人认为非常需要培训,培训方式包括技能操作、理论讲座、现场观摩、网课、实践实习等,几乎所有(9/10)医养机构希望按资质要求分等级培训、发等级证书。从培训频率来看,有的负责人认为至少每半年要举办一次培训;从培训形式来看,有的认为应该采取实操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培训内容来看,有的认为应该需要安宁疗护等临终方面、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方面的知识。

其次,从培训需求来看,多数(7/10)医养机构负责人认为非常需要培训,培训方式包括技能操作、理论讲座、现场观摩、网课、实践实习等,半数医养机构认为岗前培训时间应在3天之内,几乎所有(9/10)医养机构希望按资质要求分等级培训、发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包括生活照料能力、老年护理能力、协助医疗护理能力、康复服务、沟通技巧、心理护理、防范不良事件、照护相关法规等。

最后,结合访谈内容,从培训频率来看,有的医养机构负责人认为至少每半年要举办一次培训;从培训形式来看,有的医养机构负责人认为应该采取实操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培训内容来看,有的医养机构负责人认为应该需要安宁疗护等临终方面、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方面、重度失能老人(气切、吸痰、扣背)、及时发现心梗、脑梗先兆等预防方面的知识。在对“以人为本”的照护的理解上,多数医养机构负责人提及“尊重”、“陪伴”、“贴心”、“满意”、“人文关怀”等方面,有的负责人概括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可见,医养机构负责人具备一定人文关怀意识。

三、结论

第一,医养结合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可满足“养”的需求,但在“医”的需求满足上有待加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丹东市 10家医养结合机构均能很好地提供对老人“养”方面的照护服务,而且康养老人在这些服务方面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在针对“医”方面的照护活动中有所欠缺,无论是理论得分还是操作技能得分都相对较低,照护人员自身也有对协助医疗护理服务这方面的培训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培训照护人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

第二,照护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且专业能力不足。调研结果显示,丹东市10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的照护从业人员紧缺,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老化,需要进一步建立起结构更加合理的养老照护人员队伍。本调研结果显示,照护人员自评对于日常照料活动可以胜任,但是对于协助进行康复、医疗护理服务等的能力不足,自我评价提出需要相应的培训。从机构中入住的老人访谈结果也可看出,老人们对于机构中的协助医疗护理服务和康复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些结果相互印证,反映出在医养结合机构中的照护人员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养”的方面的需求,但是在“医”方面的需求满足有待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照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医养结合机构的照护工作要求专业性,避免因操作不当给老人造成伤害。但调研发现,大部分照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直接影响了康养老人对照护者的满意度。本调研中 98%的照护人员都认为自己还需培训,特别是按照资质进行培训。但在培训内容方面的需求来看,照护人员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还是偏于日常生活照料,对不良事件防范、康复服务的协助与参与供给等尚未得到较高的重视,这也体现出医养结合机构对照护人员的培训要有系统的、明确地告知医养结合机构中照护服务的特点并提供对应的培训。综上所述,规范的、符合医养结合机构特点和需求的职业培训对于提升照护人员专业素质既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如何构建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和快速掌握医养结合机构内的内容繁杂且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老人照护工作是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四、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本文建议优化人员配置结构,强化照护人员的岗前和工作期间的培训,并且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制定长期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方案涵盖如下方面:

首先,培训内容方面,医养机构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设置课程内容。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专业度,医养结合机构可与相关院科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由专业的医师负责课程设置的内容,并根据本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分层。

其次,培训方式方面,在专科医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完成之后,可由医生带领各小组的照护人员到老人的生活区域进行现场操作指导,遇到问题当场提出并解决。此外,培训时间方面,根据数据显示,54%的照护人员希望培训的时间为一周,人数超过了半数。所以培训的时间可设置为一周集中授课,每天可分为上午下午两场。

再次,激励机制方面,有些照护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积极性不高、坚持性差等情况,所以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升照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机构的负责人可以实施小组奖励的机制,对照护人员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实时测评,对业务能力突出和受到过老人称赞的照护人员基于表彰和奖励,同时在小组中分享。

最后,长效对接方面,鼓励照护人员汇总平时遇到的护理案例,并在定期的培训中分享,并由医护导师做专业的解读,不断更新照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总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以及照护人员培训还需不断模式和探讨,本调研基于调研结果,亦设计了医养结合机构中重点医养照护内容的培训方案(见第五章),尝试为丹东市民政局和卫健委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养老体系可持续发展,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和谐社会。

五、实践

本研究进一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际行动中检验照护人员培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年来,我院护理部成立了护理员培训小组,通过构建的培训方案,对我院护工进行规范化培训,助推我院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构建的培训方案,我院护理员培训小组已为丹东市民政局下属的3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了5次护理员培训,培训人次150余人;同时配合丹东市卫健委完成了“丹东市2023年安宁疗护培训”,来自丹东地区96个医疗机构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既有零基础的养老护理员培训班,也有针对养老机构的专题提高班,学员普遍反映所学内容浅显易懂但非常实用,与工作场景密切相关,岗位能力提升显著。由此可见,从专业护理培训的角度增强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对于更高质量满足康养老人需求以及服务老龄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