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 贴近临床”案例
案例名称:基于护理人员科普胜任力建设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
申报主体:辽宁省肿瘤医院
案例内容:
一、项目背景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发展要求。这为当前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和科学素质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年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实践持续发展,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医学科普作为科普事业中与居民生命健康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项,对于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及临床经验,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具有天然优势。其中,护理人员作为患者及社区居民直接接触者,了解其最直接的需求,执行力更迅速,更注重落实整体化科普教育知识。护理人员能有效监控和把握患者个体情况,考虑患者的接受度,给患者提供健康科普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得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当今,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也成为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无疑对护士的健康科普知识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故护理人员健康科普胜任力的高低和持续胜任力的发展对病人而言就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护理人员健康科普胜任力参差不齐,护理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及沟通表达能力的水平限制了健康科普能力,阻碍了患者有效的得到健康知识。患者知识掌握不全面,在自我护理过程中则会导致问题出现,影响患者康复及健康促进。储备、丰富、科学的医学知识,是有效开展健康科普的前提。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健康科普能力尤为重要。
二、 项目目的及意义
辽宁省肿瘤医院为肿瘤专科医院,对于肿瘤患者的漫长治疗过程,不同治疗阶段的科普知识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举足轻重。此项目实施为了提升护士健康科普胜任力, 科学的传播健康科普知识,运用良好的沟通表达,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以满足患者对健康科普知识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主动配合拥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进而促进康复。
三、 项目实施
(一)项目实施路径(图1)
(二)健康科普能力评价
1.评价标准
经查阅,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科普工作者的医学科普能力的评价工具。本案例采用广东医科大学对医学生(包括在校就读及临床实习)医学科普能力调查量表作为评价指标,参照量表的人口学特征研究中已对与本院同级别、同规模医院有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并进行质量控制。经研究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表1)。
2.调查方法及结果
量表采用Likert 5分制计分。选项设计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4,3,2,1分。量表共6个维度,42个条目,满分210分(表2)。计算每个人总分为个人得分,最终计算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医学科普能力越强。
应用问卷星线上进行医院护理人员调查,通过平台设计,确保量表回收的有效性及质量。回收后,剔除作答时间较长及较短,明显作答规律及逻辑有误的答卷。共反馈有效问卷480份。
经统计,护理人员健康科普能力平均分值为171.7分,合百分制分值为81.76分(表3)。
(二)优化激励机制,调动科普工作积极性
在医院各层面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护士科普工作热情。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医院、科室、个人三方受益并能给予大力支持。
1.医院层面:有稳定的科普经费投入或专项科普经费(图2),专/兼职科普人员科普教育工作成效纳入本单位个人绩效考评或表彰奖励范围(表4)。
2.护理部层面:
(1)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综合测评,科普工作作为护理单元绩效评价指标之一。(表5)
(2)最美护理单元评比:每年评选医院最美护理单元,以流动红旗的形式促进护理人员争得荣誉。将人性化服务列为加分项,鼓励各科室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患者康复(表6)。
3.科室层面:个人科普工作纳入能级测评评价加分项目(表7)。
(三)加强科普智慧化传播,强化护理科普传播技能,多渠道传递,患者轻松获取健康指导信息
1.网络平台推送
鼓励护士撰写科普文章、创作科普视频等,从智慧化传播的角度指导科室患者并扩大受众人群,包括杂志、院报、公众号、抖音号等。通过科普文章的书写,能够提升护士的写作能力及整合科普信息的能力。住院患者通过关注公众号、抖音号等获取科普信息(图3),帮助建立良好的遵医嘱行为,促进患者康复,通过平台推出,让科学的科普信息触目皆是,也能够使非住院的健康人群受益。2023年各临床科室建立科普公众号17个,医院护理部公众号发表科普文章161篇,阅读量为68987次。
2.为患者建立交流平台及渠道
各临床科室开展主题科普场所,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如乳腺外科的“爱汝空间”、胸外科“肺腑之言”、大肠外科“造口患者阳光之家”等(图4),创造良好的科普氛围。护士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提升护士的科普传播能力及沟通能力。患者在相应的氛围场所下,更能有效的接收科普信息,树立康复信心。
3.资源共享,健康指导面面俱到
护理部统一制作科普视频,通过向各科室征集专科指导内容,形成健康指导二维码(图5)。护士提供科普视频文案时,能够将本科室专病特点的科普信息进行整理,锻炼护士的整合能力,也便于各科室患者及家属扫码观看。做到了科普内容广,覆盖面大的效果,强化医院患者康复行为及优化健康生活方式。
(四)搭建科普实践平台,推动护士科普能力快速提升,促进临床健康指导工作的有效推进
1.护理专家讲堂
门诊是医院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在门诊固定科普阵地定期进行护理专家讲堂(图6),使路过患者及家属驻足倾听。通过现场咨询,使护士更能贴近患者,了解患者需求,有的放失地开展健康指导。同时,也能扩大受众人群,让患者掌握科普信息。
2.延续护理增加护士知识储备,保证患者治疗完整性。医院门诊设立护理门诊,由护理专家每日出诊,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外,给予个体化的居家康复指导。从延续治疗的角度增加护士的知识储备及经验所得,让出院康复的过程中实时得到专业指导。
(五)完善科普人才梯队建设,确立审核机制,保证科普信息质量及准确性
护理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与科普专项组,通过竞聘选拔成立核心成员组,负责全院护理的健康教育与科普工作。每个护理单元均有一名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室相关工作,达到医院护理单元全覆盖(图7)。以组织构架为依托,实施健康科普工作,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流程等的确立;通过临床健康教育与科普工作的计划、实施、质控、追踪等,把控科普质量;促进科普能力提升的大赛组织、实施及科普作品的审核及健康科普的培训等。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行动、有监管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了科普信息质量及传递的有效性,使患者切实获益。
(六)交流蓄力赋能,增加护士知识储备
1.以赛促学,综合提升护士科普能力
(1)天使竞技,各展才华
自2017年,每年开展“天使科普竞技大赛”。数量及质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表8)。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护士积极做科普的热情,从微电影、动漫、沙画、海报到情景剧、相声、小品等。在展示护士才华的基础上,能将专业知识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出来,提升科普能力(图8)。借此机会相互学习,赛后充分应用于临床,打破了传统的“口头宣讲”模式,丰富了健康教育内涵。此项活动已经成为我院标志性性活动。
2.大赛推送,护士科普工作精进不休
每年将护士创作的科普作品推送到省、国家级平台。激发护士科普热情及创作能力。通过切磋交流,使护士科普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护士因此实现自我价值,更加热爱科普,更加热衷于科普工作,对临床患者的健康指导起到积极作用。2023年护理人员获得国家级/省级大赛奖项共21项(图9)。
3.业务知识培训:(1)护理部从学科角度实施人才培养,将优秀护理人员“送出去”,全年共送出18名护理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专科护士培训班。(2)学科开展网络3S系列讲座,旨在全面培训,提升护士知识能量储备。(3)护理部进行护士岗位轮转,使护士能够接触各类疾病,增加知识储备。
4.专项培训:(1)明确各科室专项学组负责人人员职责,使科室的专项负责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在专项学组的指引下,引导科室健康教育工作。(2)发挥核心成员核心作用,核心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主要分为培训、实施、查核三个方向力推学组工作,从而带动科室,达到以点带面的能力提升。
四、实施成效
(一)护士健康科普能力提升:再次进行调查量表的查检,得出2024年护理健康科普能力值为199.4分,提升率为13.19%(表9)
(二)患者满意度2024年第一季度平均值同比增长2.88%。(表10)
(三)健康教育相关性不良及险危事件占比同比降低7.62%。(表11)
(四)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护士参与数及受众人数增加,得出护士健康科普工作积极性增高。(表12)
(五)健康教育知晓率同比增长11.3%。(表13)
五、小结
健康科普能力是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护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本项目从医院、护理部管理层面实施措施,充分调动护士健康科普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激励机制、搭建平台等举措提升护士健康科普胜任力,从而服务临床,提高了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全面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